好的分析師是銀行的最佳廣告。分析師會經常上電視,報紙也會引用其評論—他們的判斷會讓某些股票狂飆,某些股票暴跌。聽分析師的意見固然不錯,但如果是個別投資人聽信分析師的一面之詞,那就很慘了。

《法蘭克福廣訊報》(FAZ)指出,都是媒體把分析師塑造成他們原本不該有的形象,讓他們變成小額投資人的投資顧問。德國報紙的經濟版是在一九八五年時才第一次提到「分析師」這個概念。接下來,分析師就不斷出現在各大媒體。股市飆漲的時期讓這些分析師聲名大噪。根據《法蘭克福廣訊報》的統計,一九九七年時,報上出現了三千二百三十篇的分析師相關報導,一年後增加到五千零一十六篇,到了一九九九年則有六千一百六十七篇。

所有的財經記者都在引用分析師的談話,這讓他們每天在報導股市相關新聞時更容易,最好能再加上一些對個別股票的股價做投機預測。網路上有關股市投資的秘訣,也都根據分析師的股價預測—誰會關心產業研究專家在他們的報告中,針對個別產業或企業所做的不同論點呢?

不管他們願意或不願意,分析師都成了意見領袖。過去幾年間,資訊市場的成長極快。現在我們只要動動滑鼠就可以讀到或自己發表無數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又可以連結到其他的新資訊。這些資訊都會影響我們買賣股票。特別是網路把這些分析師變成投資文盲們的牧羊人。

網頁上簡短的評論,清楚、快速地幫理財文盲們指出道路。可惜的是,那常常都是歧途,因為分析師經常得面對的利益衝突是我們外行人很難察覺到的。早在一九九○年代末,當時的美國證管會(SEC)主席李維特(Arthur Levitt)就曾警告,依照統計資料顯示,所有分析師的評論中只有一%是負面消息。但是,沒有人重視他的警告。

基本上,這位金融管理專家警告我們這些理財文盲,這些分析師們就是要我們大家都搭上昂貴的車種,也正好合我們的意:我們大家都想搭乘高速火車,迅速致富。

二○○一年十二月,就在美國能源集團恩隆(Enron)投機性倒閉的六天前,大多數的分析師還對這家公司的未來發展抱持樂觀的看法。有些甚至將這檔股票評等為:「強力買進」。法國巴黎銀行(Banque Nationale de Paris SA, BNP)的分析師史高特(Daniel Scotto)對此就比較存疑了。這位華爾街的金融專家被美國《投資者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九次譽為最佳分析師,他在該公司破產前四個月,就將該檔股票從「買進」評為「中等」—史高特甚至在電話中告訴客戶應該賣出股票了。

一週之後,這位分析師就被強迫休假,幾個月之後甚至被解聘了。史高特被解聘之後堅稱,他當初被迫給予這家公司正面的評等,但該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並非如此。法國巴黎銀行當然堅決否認,堅稱史高特的離職跟他的分析無關。

==Reference==
2007.2.5    贏回財富電子報

==My Opinion==
其實投資或許是門不容易的學問,
但勤做功課培養自己的investment sense真的是不二法門,
畢竟賠在自己手上總比賠在別人手上好,
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一個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