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愈早進行急救,腦中風病人的預後愈好。1995年國際腦中風權威亞當斯博士發現,在黃金三小時內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缺血性中風,病情恢復達20%。這項做法現在已成為國內外神經科醫師的標準流程。

為了搶時間治療,台灣各醫院紛紛成立腦中風小組,跨科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急診科等。

好比最早啟動「檢傷分類即時通報系統」的台北榮總,醫護人員在急診室一做完檢傷分類,電腦系統立刻呼叫相關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神經學評估與檢查。高醫更建立「超急性腦中風治療」機制,要求神經科醫師在10分鐘內完成評估,22分鐘內完成電腦斷層。

為了減少語言障礙(南部病人多仰賴外傭照顧),高雄長庚發展出漫畫式畫冊,減少第一時間的溝通障礙。至於最早成立腦中風中心的台大醫院,則在2006年首度啟動機械式的血栓溶解,利用音波震動打通血塊。林口長庚與高雄長庚更結合中醫,在急性期給予針灸治療。

在藥物方面台灣還有待努力,但診斷預防的表現卻頗為亮眼。台北榮總胡漢華主任領軍的研究團隊,論文陸續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尤其腦血管超音波研究,世界第一。

搶時間治療還包括從發病地點到醫院這段過程,萬一救護車將病人送到無法處理急性腦中風的醫院,再轉赴其他醫院,黃金時間就在路途中一分一秒流逝了。

根據美國中風學會(ASA)2007年指導準則,中風病人送急診時,救護車應繞過無法提供急性腦中風治療的醫院。也就是說,就算距離住家很近或醫院規模很大,只要無法提供如血栓溶解劑的基本治療,緊急救護系統(EMS)也不能送去。

30家醫院參與腦中風登錄

在台灣,緊急救護系統的發展總算有了眉目,2007年6月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緊急醫療救護法」修正案,未來,急診責任醫院將依急救能力分輕中重三級,專責處理包括重大外傷、心血管與腦血管急症。建立分級制後,民眾與救護車可清楚知道該往哪裡送,輕症患者往輕級醫院送,避免佔用重症醫院,具有處理重症規模的責任醫院則不得拒收重症病患。

為了能順利分級,一年多前,台灣腦中風學會啟動全國腦中風登錄工作,以掌握各醫院處理急性腦中風的能力。「這樣才能建構完整的全國腦中風中心醫療網,」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表示,雖然林口、高雄長庚自行透過電子病歷發展出院內的中風登錄系統,但台灣仍需一套可整合全國各腦中風中心的網絡。

登錄對象包括醫學中心、區域與地區醫院的腦中風病人,主要特色在於呈現急性中風照護與預防再度中風的相關資料。目前已有30家參與,達1萬3千多筆,仍持續累積中。

登錄,也有助於治療策略,好比打血栓溶解劑,如果能分析國人打血栓溶解劑與沒有打的結果是否有顯著差異,就可做為健保局制定是否繼續給付的依據。

腦中風的本土研究多年來相當匱乏,原因在於缺乏資料。登錄是個開端。例如預防用藥,目前最廣為使用的阿斯匹靈(尤其常用於預防二次中風),「究竟適合國人的劑量有多少,一直缺乏本土研究,」許重義析言,目前台灣的治療與預防策略都直接採國外標準,但東方人的體型、血源不同,透過登錄系統建置資料庫,應有助於從事本土的用藥研究。

建立腦中風中心分級制度

有了基礎資料,才能談如何分級評鑑。

參與登錄工作的台灣流行病學會理事長邱弘毅教授表示,腦中風中心最基本的標準是,必須涵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科與復健科,且所有的神經科醫生都必須接受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中風量表的訓練,如果該醫院又具有神經放射科等其他專科服務,評鑑時再往上加分。

「就像優良商店一樣,給標章認證,」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新光醫院神經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補充,透過評鑑將醫院分級,救護車可根據中風症狀嚴重程度與交通時間,判斷該將病人送往哪裡。

評鑑的目的不是為了製造各醫院的比較,分級也不表示醫院好壞,而是藉著資訊透明化的過程,讓民眾知道各醫院對於中風照顧與預防的規模差別,許重義強調。

腦中風中心分級並結合緊急救護系統,給予病人最即時的處置,已是國際趨勢

「美國許多地區如馬里蘭州、加州、佛羅里達州都已經規定,緊急救護系統必須根據醫院分級送急診,讓中風病人到適當的醫院接受最適當的治療,」旅美數十載的腦中風專家許重義深諳國外做法,期許國內也能儘速建立起腦中風中心醫療網,讓民眾獲得最適當的就醫環境。

==Reference==
2007.9.4    康健雜誌105期  文/林芝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一個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