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只能在電視影片看到的非洲紅鶴、美洲雪雁、韓國巴鴨,或是金門鸕鶿等等這類數萬隻鳥類齊飛的畫面,近來被發現也出現在台灣本島。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表示,轄內的台南北門潟湖近來發現有將近3萬隻的黑腹燕鷗聚集度冬,每到清晨與傍晚,萬鳥齊飛遮天蔽日,十分壯觀。

黑腹燕鷗俗稱鬚浮鷗,正式學名為Sterna hybrida,身長約25公分、翅展約76公分。黑腹燕鷗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興凱湖附近,冬季經中國東南部、臺灣、南遷於中南半鳥、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方避冬。黑腹燕鷗冬羽全身大致為灰白色,嘴、腳黑色,僅頭枕部及眼後灰黑色;夏羽嘴暗紅色,腳紅色,頭至後頸黑色、背、胸暗灰色,喉及頸側白色,腹部轉變為黑色,尾灰白色,有淺叉。覓食方式是於水域上空來回低飛,邊飛邊看水面,一旦發現獵物,會短暫懸停後俯衝入水叼食小魚、小蝦。

黑腹燕鷗每逢春秋兩季過境,在宜蘭蘭陽溪口與屏東林邊都可見到,但這次竟有多達3萬隻的黑腹燕鷗來到北門聚集,卻是前所未見的生態奇觀,探究原因主要是因北門潟湖週邊沒有太多人為干擾與開發,加上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域內的養殖漁塭能提供充足食物以及餵養魚群後剩下的水面浮料,取食容易,因此才造就如此盛大的黃昏飛舞場面。

為了行銷此一特殊生態現象,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配合即將於4月5日舉辦的「雲嘉南鹽業文化˙宗教巡禮暨旅行台灣年啟動」系列活動推出「雲嘉南鳥類生態特展」,並邀請素有「黑琵先生」之稱的王徵吉,與熱愛鳥類生態攝影的黃俊賢先生進行拍攝取景,這些精采照片,將於4月5日、6日、12日及13日等四天在南鯤鯓代天府鯤瀛館展出。

雲管處表示,根據王徵吉先生與黃俊賢先生這段時間觀察、拍攝與訪問,發現黑腹燕鷗觀賞時段可分為聚合期、飛舞期、分散期等三大主軸。在聚合期部份,每到黃昏時分,一批批成千上萬的黑腹燕鷗就會由分佈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境內的漁塭覓食區分批高飛至北門潟湖高空500公尺處,先到的黑腹燕鷗通常會在高空緩慢盤旋,等待遠方的夥伴到來。

飛舞期部份,當群聚的黑腹燕鷗數量達到2至3萬隻左右,群聚的鳥群形狀就會開始改變,由一團烏雲飄蕩型轉變為龍捲風型或是漏斗型,形狀相當多變,同時族群也有分開成兩大群各自飛舞成型的狀況,端看觀賞的角度與鳥群領袖的帶領方向,最為精采的是密密麻麻的鳥群猶如「飛龍在天」般幻化做一條巨龍由高空高速向下俯衝的方式。等到鳥群衝到潟湖海面,就開始進入飛舞期的後段表演,每一隻黑腹燕鷗就成為了一架高速戰鬥飛機,開始進行海面的低空飛行閱兵典禮,鳥群會跟隨領袖的動作,在阻礙甚多的蚵架與漁舟上鼓動雙翼高速左馳、右翔、迴旋、翻滾,並於此時展現背部與腹部的黑色與白色變化,即使方向變化迅速,陣型仍能維持整齊劃一,其畫面讓人歎為觀止。

在分散期部份,約莫進行15至20分鐘的飛行閱兵後,黑腹燕鷗就會放射狀的分飛散開至潟湖海面中央的蚵架上,先降落的黑腹燕鷗會發出響亮的krek krek叫聲,警告與捍衛晚到的黑腹燕鷗不得侵入其睡眠的地盤,當然搶奪地盤與未找到地盤的黑腹燕鷗則會一邊飛行一邊發出叫聲尋找床鋪,最後隨著天色昏暗,族群才會進入夢鄉。

雲管處表示,屬於冬候鳥的黑腹燕鷗每年的10月初隔年4月底都是觀賞的最佳時間,據當地居民表示,11到12月時黑腹燕鷗的黃昏之舞會提早在下午4-5點間進行,最佳觀賞地點在台南縣北門鄉1號水門附近,這時除了光線好,有夕陽與雲彩作背景外,距離也相當近,舞動的鳥群約莫只有10餘公尺,且會有從頭頂飛過的盛況,是最佳的觀賞拍攝期。隨後則因夜間捕鰻魚苗的漁船與燈火干擾,隔年的月份開始鳥群就會遷徙到井仔腳海堤西方的潟湖區域由急水溪降落,這時的觀賞距離約300公尺左右,時間則在下午5點30分後開始直到6點20分左右結束,當然黃昏之舞還會因為每天的潮汐與天候影響產生早晚的變化,建議觀賞的朋友早點至觀賞地點等待守候,避免錯過這大自然的盛景。

雲管處指出,前往觀賞黑腹燕鷗的道路基本都相當狹窄且沒有太多迴車空間,行走進入的時間僅約5-10分鐘,建議觀賞的朋友將車子停在北門鄉永華村井仔腳廟前廣場或外面的馬路旁,採取走路進入的方式,維護當地生態與秩序。在觀賞上,以肉眼觀賞即可,若要觀賞飛行時的特徵,則建議攜帶手持式的8倍望遠鏡,影片拍攝上建議攜帶DV以錄下動態之美,平面攝影上小DC就足以紀錄群舞畫面,若是要拍攝美麗畫面則需要200到600mm的望遠鏡頭,相機則需要感光度1600度以上及連拍功能的相機。

相關「雲嘉南鹽業文化˙宗教巡禮暨旅行台灣年啟動」及「雲嘉南鳥類生態特展」資訊,可逕洽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電話:06-786-1000;網址:www.swcoast-nsa.gov.tw/

==Reference==
2008.3.31    東森新聞網

《黑腹燕鷗小檔案》

英名:Whiskered Tern
學名:Chlidonias hybridus
目名: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名:鷗科 (Family Laridae)

特徵:
身長約25公分,為過境鳥。
黑腹燕鷗之冬、夏羽變化多;夏羽時嘴呈暗紅色,腳呈紅色,頭上到後頸黑色,背為灰黑色。冬羽時嘴、腳黑色,頭至頸部、胸以下白色。常常群棲群飛,主要以兩棲類、魚類、昆蟲為食物,較常於魚蝦多的水域上空來回捕食。
繁殖於中國東北部、興凱湖附近,冬季經中國東南部、臺灣、南遷於中南半鳥、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方避寒。在臺灣地區,其族群於春秋兩季過境,在大肚溪口族群數量大約有150隻(黃,1995)。在蘭陽溪口,1989年9月~1990年8月之記錄中,全年均能見牠們的芳蹤。只有炎夏之7~8月其數量較稀少,嚴寒之1~3月,亦有部份滯留。春秋兩季數量多且常見(陳,1991),其中又以春季4~5月過境時,族群數量最龐大,1991年度曾達1,035隻(吳,19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一個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