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昨天宣布,十二月間台美將同步進行第二代「人工視網膜晶片系統」人體試驗。預計五年內這項技術就可以應用在臨床療程,讓視網膜感光細胞受損而失明的患者,將可重見光明。
第二代人工視網膜系統是由美國聖塔克魯茲加州大學教授劉文泰的研究團隊研發,主要可幫助因色素性視網膜炎、老年性黃斑病變而失去視覺的病患,恢復部分視覺。
視網膜就像是相機的底片,感光細胞將視覺訊號傳給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再經由視神經送到大腦。
人工視網膜系統是在眼睛前方設置攝影機,擷取視覺訊息,轉換成眼睛能接受的訊號,再以射頻訊號傳入眼內。眼球內則有脈波產生晶片,將訊號轉換成為視神經訊號,傳導至貼在視網膜外部的電極陣列上,發出電流刺激神經細胞,將視覺訊號傳到腦部。
第一代的人工視網膜系統手術植入要八小時,且只有十六畫素,二○○二年時在美國為六位失明者進行人體試驗,植入後患者可以看到具體影像,如字母及桌椅,對全盲者來說已是一項福音。
劉文泰說,美國名歌手史提夫.汪達一直在為這個研究募款,希望技術成熟後,也可接受治療,在有生之年看見兒子的臉。
第二代的畫素增加到六十四畫素,劉文泰說,這種水準應以看到手指的動作,未來若能進步到一千畫素,就能看到報紙標題,但看到的影像是黑白的。
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說,交大的「矽視網膜晶片研究團隊」也已研發人工矽視網膜晶片,且進入動物實驗階段,但缺乏人體試驗經驗。因此交大這次邀請交大校友劉文泰回國協助人體試驗計畫,目前台北榮總、台大醫院、長庚醫院三家醫學中心都表示興趣。
劉文泰說,試驗經費一人估約十五萬美元,應會向各界募集研究經費。預估五年內第二代人工視網膜系統可以量產應用在臨床療程中,價格可以降到三萬到五萬美元。
他指出,未來第三代、第四代的人工視網膜系統,除了畫素提升外,連攝影機都會植到眼瞼下方,不用再外戴眼鏡。
==Reference==
2007.6.7 聯合新聞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