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波2月底以來由中國股災引爆、加上美國近期經濟數據不佳與日圓急升引發套利交易平倉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股市陷入恐慌,各方賣壓持續湧現,但全球醫療保健類股再度展現抗跌特性,成為市場資金的避風港之一,歷史經驗顯示,在過去多次股市急挫中,不論是多頭市場中的修正波,或空頭市場降臨,全球醫療保健類股因需求穩定、相對不受景氣影響,表現明顯優於大盤,加上本波修正與醫療保健產業基本面並無關聯,投資價值反而浮現

回顧近10年歷史,全球股市共出現3次大幅急挫,分別是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的1998年、2000年的全球網路泡沫化及2006年5月的全球股災。根據Bloomberg資料,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全球股市最重的跌勢落在1998年7月17日~10月5日(為期兩個半月),當時MSCI世界指數跌幅達20.5%,其餘區域市場跌幅多在16~33%;2000年因網路泡沫使全球股市翻多為空,重挫格局延續2年半(2000年3月24日~2002年10月9日),當時MSCI世界指數累計跌幅高達51.4%,其餘區域市場跌幅也有42~57%。

2006年5月因美國聯準會(Fed)意外升息與鷹派的會後聲明而引發全球股災,MSCI世界指數在5月9日~6月13日下跌11.5%,其餘區域市場跌幅則在7~24%不等。但對應這3次全球股災中的大盤表現,MSCI全球醫療保健指數在避險資金流入下,相對表現十分出色,抗跌實力不容忽視。

這次全球股災中,相較於消費性、原物料與科技等景氣循環股,醫療保健類股走勢確實相對抗跌,即使全球經濟成長降溫、消費需求下滑、企業產能過剩導致供過於求、庫存去化等疑慮,使一般企業營運展望的不確定因素偏高,但與經濟成長連動性較低的醫療保健產業相較,因其需求在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下穩健走揚,使股價表現受到壓抑的程度自然較輕

中國股災、美國耐久財訂單衰退、新屋銷售續疲、次級抵押貸款壞帳風險提升等因素,使市場資金的風險意識明顯提高,進一步從風險性較高的資產撤出,轉進低風險、相對保守的防禦性資產,在風暴尚未平息之前,此一趨勢不易改變,由於醫療保健類股相對不受景氣循環波及,尤其在風險意識提升的環境中,股價表現通常相對穩健,適合中長期保守型投資人適度提高持有比重,以降低投資組合風險。

除了消極的防禦心理外,部分具盈餘成長題材的優質個股,因非基本面衝擊而使投資價值意外浮現,也是反向思考者趁勢佈局的誘因。如調升2007年財測的默克藥廠(Merck)與糖尿病暢銷藥Actos在美國熱賣的武田製藥(Takeda)等個股,在低接買盤進駐下力守平盤,就是最佳例證。

根據Bloomberg最新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第4季全球暢銷藥品銷售額年增率與2005年同期比較(美元計價,不含日本藥廠的銷售數字),前10大及前25大暢銷藥品分別達8.8%及10.7%,顯示全球醫藥支出一如原先預期,以兩位數字增幅穩健成長。

==Reference==
2007.3.13    東森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個人 的頭像
    一個人

    愛.自.由

    一個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