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可能會想,即便我做錯了,也只會錯一次,下次我一定會分辨出哪些股票是高估的;下次我一定會判斷哪些顧問只會胡天說地;下次我一定會先搞清楚我的保險包含哪些項目;下次我一定不再購買封閉型的不動產基金。真的嗎?我們的確很想避免某些錯誤,但如果下次的情況又有點改變時,我們依然會重蹈覆轍。

當美國道瓊(Don Jones)指數不斷狂飆,幾乎每個人都在搶購股票和基金時,某個研究團隊訪問了一些基金投資人:如果指數突然從八千點下跌五%,你會怎麼做?有七分之一的人承認,他們會停止認購基金。第二個問題:如果指數跌了四百點,你會怎麼做?結果大概有七分之二的人會停止投資。 雖然這兩種跌幅一模一樣,但卻有兩種不同的答案;雖然只是小小的改變,人們的行為卻完全不同。怎麼會這樣呢?

有種確定的解釋是,人們很容易被數字欺騙,四百看起來比五嚴重得多。我們有時候很容易被從小到大所培養的思想模式禁錮。我們對於大的數量會有不同的反應。我們認為,如果利息下降,股市就會跟著上漲。只要一下雪,我們就知道路面上會打滑。反正就只要沿用舊例就可以了。可惜的是,這些模式並非一成不變,於是跌破眼鏡的事情就發生了。即便央行剛剛才降低利率,股市還是繼續下跌。

延續性的行動模式讓我們一直把過去和未來直接連結,但我們卻忽略了,這其中微小卻關鍵的條件如何改變,甚至已經改變很久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基金經理人當成英雄,到最後卻對這種因為無知而付出的代價感到驚訝的原因。

如果我們想正確地理財,就必須先弄清楚,自己是想冒險,還是想追求安全保障。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我們總是有不斷犯錯的傾向。數學教授,同時也是股市投資人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把某些投資人稱為「偶然的傻瓜」,他們在投資方面很幸運,老是可以將因為其他因素而獲得的成功歸功於自己。這些傻瓜常會犯錯—不管他們是股市專家或菜籃族—也都會犯下最糟糕的錯誤:

●不管市場如何變動,他們都會固守自己的立場。

●當他們遭受損失的時候,他們寧願改變論點,也不願改變策略:他們會突然稱自己是「長線的投資人」。

●基本上,他們根本沒有面對損失的策略,所以他們事前都沒有考慮到可能的損失。

●當一切都束手無策時,他們就會開始否認:股價會無理性的下跌,完全是其他

投資人錯估情勢,絕不是自己會犯的錯誤。 沒有人可以藉由一點點的金融教育,就讓自己從傻瓜變成精明的投資人。也沒有人可以保證,理財文盲一定可以藉助理財教育,就讓自己的投資輕易成功。但是,了解自己的弱點永遠是避免變成理財文盲的首要條件。像費爾一樣的經濟學家,常會提到「承諾」或「誓約」(commitment):這是為了避免未來的錯誤,每個人必須為自己做的事。

舉三個例子來說,一個想遠離酒瓶的酗酒者,最好是根本就不要去酒吧,這樣才能遠離誘惑;某個想戒掉看電視的人,最好先賣掉電視,光是關電視還不夠;一個想減肥的人,最好家裡都不要有巧克力。而反映到理財方面就是,我們都知道應該為退休而準備,但我們卻都不做,這就是我們的弱點。

==Reference==
2007.1.15    贏回財富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一個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